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浏览
首页/要闻/归档专题/扶贫
来源:延边日报
收藏 更新时间:2016-01-04 13:12
“十二五”期间我州全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
  五年来,我州共落实扶贫项目1600多个,投入扶贫资金18.8亿元,全州近1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延边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串温暖人心的数据。

  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简短一句话,道出了扶贫开发的本质。

  我州地处老少边穷地区,贫困人口多、面积大、程度深,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作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我州共有汪清、和龙、安图、龙井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全州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图们市被列为全省东部高寒连片特困地区;全州有486个贫困村列入全省扶贫开发“十二五”整村推进计划,占全州行政村总数的46.2%。到2015年底,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格)的国定标准,我州还有贫困人口8.6万人。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去年春节刚过,我州即召开全州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省委常委、州委书记张安顺在会上明确指出:“延边作为模范自治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也要成为全国自治州的排头兵。”州委副书记、州长李景浩多次开展专题调研,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

  为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州把扶贫攻坚摆上重要日程,科学制定扶贫规划,专题部署、专项督导和考核,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制定并出台了《延边州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方案》,先后编制了《延边高寒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延边州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

  做好扶贫开发,关键要抓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工作。为实现“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2014年,我州着手对贫困人口进行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按照规模分解、群众申请、投票选举、乡村审核、公示公告等规范程序,识别和确认了扶贫对象,掌握了贫困人口结构和致贫原因,完成了数据填录等工作,做到贫困人口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州有数据库。去年7至8月,我州又对2014年脱贫的1.8万贫困人口开展了“消号”工作,并对部分数据进行了纠正、清洗和更新,对致贫原因进行了梳理,分类归档,使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州正在组织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以进一步摸清搞准扶贫对象,彻底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为做到“精准帮扶”,我州强化组织协调,于2012年5月印发了《2012-2015年延边州定点扶贫工作方案》,提出了帮扶目标,明确了帮扶任务和措施,定点扶贫工作覆盖了列入“十二五”整村推进计划的所有贫困村。全州共有4个中直单位、88个省直单位、124个州直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各县市也相继制定了本级定点扶贫方案。据统计,全州中、省、州直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1亿多元,捐助物资折合人民币3000多万元。

  精准扶贫多点开花

  “一头黄牛入股,每年2000元分红,5年下来就是1万元。”走进龙井市智新镇明东村,人们不难感受到村民们当上“股东”的喜悦心情。

  把扶贫资金变成了活水,让村民年年有分红,这既是一笔账,更是一份情。明东村地处边远山区,全村共有贫困户196户。为帮助村民走上富裕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龙井市立足实际,于2011年确立了延边优质黄牛养殖扶贫项目。项目利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贫困农户以扶贫资源入股的形式,由企业统一购买黄牛、统一饲养,既规避了饲养风险,又让贫困户得到了实惠。截至目前,延边优质黄牛养殖扶贫项目已累计投入资金810万元,用于购买延边优质黄牛和建设牛舍,使该镇智新村、圣地村、明东村的630户贫困户得到全覆盖,两年共向贫困户“分红”252万元。扶贫项目在带动农户脱贫的同时,也促进了县域优势产业发展,为农民带来一条可持续的生财之道。

  龙井市的做法,仅仅是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多点开花的一个特写镜头。

  发展产业,是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为变“输血”为“造血”,我州将扶贫开发与全州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先后在全州实施了具有区域特色的10亿袋木耳、10万亩中药材、万吨烟叶和60万头黄牛等工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据统计,目前全州地栽木耳达到12亿袋,带动农户2.5万多户;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561公顷,带动农户2.2万多户;黄牛达到56.7万头,规模以上养殖户8113户;种植烟草5068公顷,带动农户1.5万多户。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扶贫产业发展上各有侧重:汪清县实施了木耳大县工程、10万头黄牛基地建设工程,安图县实施了建设药材大县工程,和龙、龙井市实施了建设万亩绿色有机水稻工程。

  改善公共服务,同样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我州大力推进以工代赈建设。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州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69个,落实以工代赈资金38629万元。修建河堤73380米,拦河坝13座,灌溉渠道51285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4.5平方公里;修建乡村道路588.8公里,建桥梁57座;修建铁蒺藜围栏5450米;打井引泉101处,解决了45762人和20246头大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实施泥草房和危旧房改造59886户,占农业总户数的23.1%;建设了13个具有朝鲜族特点的特色村寨;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屯绿化、亮化和环境提升工作,全州农村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有了巨大改观,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

  我州贫困人口中老龄人口和病残人口所占比重高达60%,这部分人口大多丧失了劳动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州创新扶贫产业经营模式和资金使用方式,积极尝试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等扶贫方式。即: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源等参股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在政府的协调引导下,经营实体以等值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获取扶贫资金投入,乡镇政府、村委会、贫困农户分别与经营实体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经营合同,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贫困户最低分红额度。风险由经营实体全部承担,确保贫困户实现保底分红、稳定收益。这种扶贫产业经营模式和资金使用方式,实现了贫困户、经营实体和产业建设多赢的局面。

  谋划未来共圆梦想

  经过“十二五”稳扎稳打,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的历史时期,我州面临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为实现到2018年全州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个片区县全部摘帽,全州3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贫困人口“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两平均”脱贫总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州将按照“六个精准”和“七个一批”要求,强化“六项保障措施”,通过“靶向治疗”,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55406人,通过扶贫专项资金支持、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帮扶,支持发展产业和就业项目,提升自我持续发展能力。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立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列入搬迁规划且有搬迁意愿的8853人,结合土地整治、流域治理、城镇化、土地流转、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采取集中或分散安置办法,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结合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我州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4个贫困县均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范围。我州将通过重点支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矿山恢复治理、特色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等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恢复和建设政策,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等实现脱贫。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全面落实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大力实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助学项目,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乡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率先在贫困地区对建档立卡的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等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学致贫的2655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一批。通过优先做好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与大病保险工作,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适当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优先加强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等举措,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41204人实施健康扶贫行动,防止和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通过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提高残疾人托养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全州农村低保标准,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开发性扶持政策脱贫的30115人,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兜底脱贫。

  ——一事一议帮扶脱贫一批。对上述“六个一批”无法涵盖的贫困人口,或突发因素致贫的特殊个案,我州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帮助其解决困难。对因灾致贫的,实施民政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保险理赔和扶贫帮扶等渡过难关。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强关爱、服务及救助。

  为发挥行业扶贫优势,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州将通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公路持续发展,逐步消除县乡道路危桥和安全隐患路段。通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力度,到2018年实现贫困村屯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以上。通过加快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到2018年全部解决贫困地区612户农村长期“低电压”问题,保证新能源发电“卖得出”、电采暖“用得上”,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保证在99.8%、99.89%以上。通过优先实施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到2018年底,完成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C、D级危房改造任务;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无能力改造的特困户提供农村民生公寓。通过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推进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村庄绿化,创建“美丽乡村游”系列品牌。通过加快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达到《延边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通过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